Skip to main content

掃墓禁忌與禮儀

清明節的起源

    「清明」是全年廿四節氣中的第五個節氣,在農曆三月,相當於西曆的4月5日左右。每到清明,氣溫上升,雨量增多,正是春耕大好的時節,故「清明」於古代農業生產是一個重要的節氣。中國人相當重視慎終追遠和追根思源,早於西周時已有祭墓之俗,至唐已遍及貴族士庶,並將拜掃的日期定為「寒食節」,寒食節正確的日子是冬至後一百零五天,約在清明前後一兩天,逐漸與清明合而為一。

插柳

  清明時古人會把柳枝插在門戶上,稱為「插柳」。這個來源是因為「寒食節」不生火,早在夏朝之前五百多年的黃帝時代就有「寒食節」,這是古代的傳說,三千多年前的周代,在周禮「司炬氏」就是負責在仲春,用木鐸警告人民小心火燭,以免天乾物燥發生火災及森林大火,後來演變為禁火一個月,徹底防患火災,在這個月內所吃的食物都是乾糧冷食,所以叫做「寒食節」。到清明時用榆柳重新取火,後來插柳枝在門戶裝飾,認為插柳可以防蛇蟲鼠蟻,驅邪長壽,有祈求問福的寓意。

新山不過社

  據民間習俗,清明節的祭祀期是該日開始的一個月內。不過,每年清明節後所做的山墳,拜祭先人的日子便要提前到「春社」之前,可從《通勝》中找出日子。每年的「春社」後,「鬼門關」大開,先人可接受陽間親人的祭祀。主管陰司的閻王對新墳先人特別照顧,准許他們在清明節「春社」前,提早享用親人的祭祀。

壓墓紙

  是把祖先墓墳上的野草,用鋤頭或鐮刀加以清除後,將一疊溪錢用石塊壓在墳頭上,稱為「責白」,以示這墳墓是有後嗣的,表示子孫後人已經拜祭過。

  坊間有幾種傳說,相傳在秦朝末年,有位三公人士,在京城為官多年,許久未回鄉祭祀,當他光榮回鄉的時候,想到父母親的墳前拜祭,卻因多年未歸,使得一座座的墓上長滿雜草,有斷落、有破裂,無法辨認碑上的文字。此人非常難過,最後在衣袖裡拿出幾張紙,將紙緊緊捏在手上,然後向上天禱告:「爹娘在天有靈,現在風刮得這麼大,我將這些紙片抛向空中,如果紙片落在一個地方,風都吹不動,就是爹娘的墳墓」。

  說完把紙片向空中抛,果然有一片紙落在一座墳墓,不論風是那麼吹都吹不動,此人跑過去仔細一瞧模糊的墓碑,果然是他父母的名字刻在上面,馬上請人重修整理父母親的墓。從此以後,每年清明節一定到父母的墳前拜祭。

 

清明掃墓禁忌及禮儀

        清明祭祖是向先人慎終追遠,現代一般掃墓方式已經較前簡化,祭祀以鮮花水果為主,衣紙香燭亦是隨心而發。 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                 

1. 掃墓主要是修葺清理墓地,剷除雜草樹根之前,先用手合十拜祖先,亦即先告知他們,要為他們整理房子,所以先不要點香。

2. 剷除的雜草,不該棄於旁邊的墓地,此為犯忌;因為等於把自己的垃圾丟到別人的家一樣,應將雜草帶走或找空地燒掉。在墓間行走時,不可亂跑亂跳,不可跨過墳墓及祭品,這樣不單只對自己的先人不敬,更且對附近的往生者不尊重,應在墓地範圍內要維恭維謹。

3. 清理雜草後,如果墓碑的文字退色或脫落,重新掃上顏色。

4. 然後為先人上供,將帶來的香燭冥鏹、鮮花果品等物,及先人生前喜歡吃的東西 (祭祀禮品多寡隨意),擺放在墓前。

5. 首先燃點香燭,奉香給看管墓地的山神土地 (當墓地的守護神),隨之恭敬地向先人叩拜上香獻花,然後燃燒冥鏹,奠酒 (即將酒灑在地上,這代表向先人敬酒),禮畢。便將禮祭先人的食品吃掉,待香燭點完後可離開。

 

中國節日

錦囊精批/紫微斗數/八字論命/流年運程/流年精批/男女合婚/靈龜占卜/精算占卦/良辰擇日/擇日出生/五行改名/公司寶號/商舖風水/商舖選址/住宅風水/住宅選址/公司顧問/陰宅墓穴